38年,依旧需要“痊愈”
作者:张涛 2020-07-12 点击:...次
《约翰福音》5章1节至15节,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,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。 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,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,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。耶稣问他:“你要痊愈吗?”他的回答是消极的,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——“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”“有别人比我先下去”。 为什么自己的事情却在别人身上找原因?可能他曾经也努力过,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迷茫,变得无所谓。38年间,日复一日的生活,让他养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及生活方式,这就是习惯。就连他与耶稣漫不经心的对话,都流淌着那种习惯。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:一位富豪没有继承人,便把自己的遗产赠送给了一位远房亲戚,这位亲戚是名乞丐。记者前来采访这位身价暴涨的乞丐,问道:“你太幸运了!继承了这大笔遗产后,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”乞丐回答说:“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,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。”可见,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、多么可怕!一旦养成一种习惯,很可能被它左右,甚至被其主宰人生。 面对这样一位病人,耶稣怎么做?耶稣对他说:“起来,拿你的褥子走吧!”这人被医好了,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件值得高兴和感恩的事,但有些人却用阴沉的面色看这件事。因为犹太教的律法规定,安息日什么都不可做,在衣服上别一根针都算为有罪,耶稣却在安息日医治了病人。律法本是上帝的教导,用来维护信仰纯真,但经过岁月的变迁却衍生出上千条琐碎的规则。 面对犹太人“今天是安息日,你拿褥子是不可的”的质问,那位病人习惯性地推脱:“那使我痊愈的,对我说:‘拿你的褥子走吧。’”这位曾瘫卧的病人,他此时面对问题的方式就是自我保护及推脱责任。而耶稣不仅医治他,更希望改变他——“不要再犯罪”。 是啊!耶稣出现在我们生命里就是这样。耶稣的能力救赎我们脱离辖制我们的罪的牢笼,是他扶持我们逾越了生命里我们自己过不去的那道鸿沟;耶稣的圣道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、生活方式。信仰生活让我们有依靠的对象,并且改变、归正我们的生活次序与轨迹。 38年曾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以后,在旷野被上帝重塑成为上帝的精兵,预备征战、得地为业的时间。上帝用了整整两代人的时间让一个民族建立一个新的信仰生活方式,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。上帝希望他们摒弃之前沾染的异教崇拜习惯、旧的认知习惯与生活习惯,重新建立独一上帝的崇拜观以及生活方式。 回味耶稣与病人之间的对话,试问我们还有依赖、拖延、推卸责任等方面的“习惯”需要“痊愈”吗?盼望在基督圣言的塑造中,我们效法基督活出生命中上帝的形象,预备好自己,去行各样的善事。 |
- 上一篇:作哪一种人合算呢?
- 下一篇:“我的神啊!求你记念我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