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家才有爱
作者:倪宏恩 2024-06-16 点击:次
“耶稣又说,一个人有两个儿子。小儿子对父亲说,父亲,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。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。过了不多几日,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,都收拾起来,往远方去了。在那里任意放荡,浪费资财。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,就穷苦起来。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,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。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。也没有人给他。他醒悟过来,就说,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,口粮有余,我倒在这里饿死吗?我要起来,到我父亲那里去,向他说,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。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,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。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。相离还远,他父亲看见,就动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颈项,连连与他亲嘴。儿子说,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,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。父亲却吩咐仆人说,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。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。把鞋穿在他脚上。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,我们可以吃喝快乐。因为我这个儿子,是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。他们就快乐起来。那时,大儿子正在田里。他回来离家不远,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。便叫过一个仆人来,问是什么事。仆人说,你兄弟来了。你父亲,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,把肥牛犊宰了。大儿子却生气,不肯进去。他父亲就出来劝他。他对父亲说,我服事你这多年,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。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,叫我和朋友,一同快乐。但你这个儿子,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,他一来了,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。父亲对他说,儿阿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,都是你的。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”(路15:11-32)。 《浪子比喻》是以家庭为场景。在整个《浪子的比喻》中,“父亲”出现了14次,“儿子”出现了11次。其中讲述的都是儿子如何得罪父亲,父亲如何恩待儿子。在后面《长子的比喻》中,兄弟出现了2次。仆人出现了2次。这都是古代家庭必有的角色,父子之亲,兄弟之情,主仆之交,温馨和谐,相爱互助,何其美好,令人向往。在新约中,教会被称为神的家(提前3:15,来3:6,来10:21,彼前4:17)。家的特点就是充满温馨,充满关爱。正是有爱才为家,家中必有爱。在《浪子比喻》中,我们感受到了浪子经历了父爱。 一、浪子在家享受父爱 “小儿子”是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和地位出现,在比喻中对应罪人。这么称呼暗示着他是整个家庭中最蒙爱的一个人——有父亲的疼爱,有兄长的关怀,有仆人的照顾。这种尊贵的地位和身份是其他人羡慕不已的。这也使他的悖逆让人无法理解,他的要求让人震惊不已。就如我们的始祖亚当一样,有神赐予的形象,有神赐予的灵性,有神赐予的乐园,有神赐予的权柄,有神赐予的智慧,有神赐予的娇妻,却违背神的命令。这多么令神忧伤。 二、浪子分家误解父爱 当我们读到《浪子比喻》时,有一个事情很难理解,就是未成家的小儿子为什么要求父亲分家产。小儿子要求父亲分家业:其一,源于他的自私,他关心财物,而不是父亲。小儿子的悖逆显于他是以自我为中心,只知道满足自我,不知道满足父亲。其二,源于他的自是,他要自我管理,他要自我做主。其三,源于他的自纵,他想自由地放飞自我,不想再受到任何的约束。小儿子要求分家产的要求有很多不妥之处:其一,是无情的,按照犹太人风俗习惯,继承家产应该在父亲去世以后。这种在父亲在世时,就要求分家产是对父亲的咒诅。显明了他对自己的父亲不尊重,这是一个无情的要求。其二,是无理的,按照当时的律法规定,小儿子是没有资格叫父亲分家产的。这显明了他对真神的律法不敬重,这是一个无理的要求。其三,是无义的,小儿子并不是要求父亲把家业分给“我们”,乃是要求父亲把家业分给“我”。显明了他的心中没有父亲,没有哥哥,只有自己,这是一个无义的要求。从“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”可以看到父亲虽然满足了小儿子的要求,却不是按着他的方案。 三、浪子离家失去父爱 小儿子离家出走是十分绝情的。首先,是急切的离开,“过了不多几日”是指小儿子得到产业后没有几天,或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离开了。其一,说明他的离开是预谋的,在小儿子要求父亲分家产之前就有了离开父亲的心。他早就计划好,期盼能够尽快离开父亲,没有半点留恋。其二,说明他的离开是急切的,小儿子是迫不及待地离开父亲。其三,说明他得离开是绝情的,小儿子对父亲已经无任何的挂念。其次,是完全的离开,“一切所有的”原文有“全部”的意思。“收拾”原文有“整理起来”的意思,就是把资产变换成现金。在当时,家中的产业主要是以牲畜、田地、房屋为主。小儿子把一切所有的,都收拾起来,是毫不保留,没有回来的想法。还有,是彻底的离开,“往远方去了”原文有“往很远的目标去了”的意思。犹太人带着钱款往远方去,一般都是为了到大城市中做生意(参雅4:13-15)。但小儿子往远方去,并不是做买卖,乃是尽量远离父亲。这是一幅描绘罪人远离神的最真切的写照。犹如“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,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”(创4:16)。人类远离神就失去了一切福分,变成“与基督无关,在以色列国民以外,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。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,没有神”(弗2:12)但我们这些“从前远离神的人,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,靠着他的血,已经得亲近了”(弗2:13)。 四、浪子败家想起父爱 小儿子得到父亲兢兢业业所获得的产业后,毫无珍惜之情。首先,任意放荡,“任意放荡”原文是“随心所欲”的意思。圣经中提到“放荡”时,多指受外界因素影响失去理性(弗5:18),还指不服任何约束(多1:6),更指越过所有界限(彼前4:4)。“任意放荡”的想法是极其可怕的,后果不堪设想。所以,大卫在神面前祷告说的“求你拦阻仆人,不犯任意妄为的罪。不容这罪辖制我。我便完全,免犯大罪”(诗19:13)。其次,浪费资财,小儿子并不是将本求利的去赚取资材(参路19:11-27,太25:14-30),乃是吃喝宴乐的去浪费资材(箴29:5;路16:1;雅4:3)。还有,耗尽所有,“耗尽”在原文中是用来描写羊群的“分散”(太26:31),种子的“撒播”(太25:24),或教会的“四散”(约11:52;徒5:37)。“耗尽了一切所有的”就是把所有的钱财都挥霍一空。 五、浪子回家重拾父爱 通过痛苦的经历让小儿子能够幡然醒悟,首先,受苦的根源,为什么浪子会落到如此地步?从经文中看到他有三“靠”,其一,靠钱财,小儿子以为靠着他的钱财就可以使他亨通,可是钱财却使他彻底伤心欲绝,有钱财时美女如云,朋友成堆,但没有了钱财,无人问津。其二,靠朋友,痛苦的经历让小儿子更加的成熟,认清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,“有酒有肉是朋友”。其三,靠环境,小儿子本想到远方大展宏图,可是,遭遇的却是穷苦和饥荒。小儿子由靠父亲变成靠自己,由靠自己变成靠朋友,朋友却让他去田里放猪。离弃慈爱的父亲,人就必会走投无路。我们一定要记住“投靠耶和华,强似倚赖人。投靠耶和华,强似倚赖王子”(诗118:8-9)。其次,受苦的效应,“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,叫爱神的人得益处,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”(罗8:24)。这次的穷苦和饥荒变成了一个化装的祝福,因着走到穷途末路使小儿子思想归正。他开始比对家里和外面的不同。其一,父亲与那人,父亲慈爱富有,朋友苛刻无情。其二,过去与现在,过去是养尊处优,现在是穷困潦倒。其三,家里与外面,家里雇工很多,口粮有馀,外面抢猪豆荚,饥饿至死。这番对比之下,小儿子决定回家。还有,受苦的结果,在《浪子比喻》中出现了四个起来,因着小儿子的悖逆就穷苦起来,因着小儿子的醒悟就我要起来,因着小儿子的定意就于是起来,因着小儿子的归回就快乐起来。小儿子经历苦难因祸得福,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,只能回到梦寐以求的父家。万万没想到,回到家后不但没有遭受刑罚,没有成为雇工,反倒收获了丰富丰富的恩典。我们从中也看到了神的“爱是何等长阔高深,…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”(参弗3:18-19)。 六、浪子住家珍惜父爱 在小儿子离家之前和回家之后都做了一件事。那就是有叫“父亲”,但这两次的称呼截然不同,判若两人。在开始时,虽然小儿子嘴上喊着“父亲”,但是内心却缺少对父亲的感恩和尊重。他请求他的父亲把他“应得的”分给他。“应得”不是恩典,乃是权利。但“产业”并不是他应得的,乃是父亲的恩典。可见小儿子的观念是错误的,他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人在恩中不知恩。应得也是律法的原则,更是公义的原则。小儿子把一切的恩典都变成了理所当然,这种观念使他对父亲不懂感恩,甚至冷漠无情。当他回来时,再次呼喊“父亲”却是不一样心情。这个称呼成了最温馨的名字,最挚爱的称呼。每一位基督徒都要知道,我们得到的都是不配的。只有认识恩典的人才会时常以为亏欠,才不会理直气壮。才会珍惜家人的情谊,更会与家人彼此的相爱。 |
- 上一篇:圣灵充满的门徒
- 下一篇:没有了